车手日志系列:第一期
世巡赛车队即我们常说的顶级车队中,不乏高学历的职业车手,甚至放眼整个体育界,高学历的运动员亦不在少数。这似乎与我们对运动员的刻板印象不相符合,但他们的学历的确货真价实,只是没有从事于学术或教育行业,而是在竞争激烈且残酷的体育圈中谋生。
纪尧姆·马丁——便是一位这样的职业公路车车手。有趣之处在于他在学术研究方向与职业上的跨度之大:既是哲学家中的职业车手,又是公路车坛中的哲学家。这种双重身份引起了笔者的注意。
作为职业车手的纪尧姆·马丁,现在Groupama- FDJ车队效力,以爬坡见长,也带有一丝古典赛属性。他1993年出生在法国,先后辗转于旺蒂、科菲迪斯等几支法国车队,职业生涯(到现在为止)共有11胜,累计参加古典赛15次,累计参加大环赛14次,其中环意1次、环法9次、环西4次,有着丰富的大环赛经验。
作为GC(总成绩)车手,他的最好成绩是在2021年环法获得总成绩第8名,其余总成绩大多在10-20名区间徘徊。2020年,他在环西成功拿下圆点杉站上领奖台,这也是他的高光时刻。
他在主车群中虽不像康塔多、托马斯、弗鲁姆、波加查和温格高等这类GC车手那样知名,但作为法国车手,法国车迷对他还是抱有一定的期望,也有着一定的车迷基础。
当下,波温埃等职业车手获得了广泛关注,他们在个人实力上也确实是断档级别的存在。但我们需要知道,公路车运动从来都不是靠“单打独斗”,而是一个团队协作的运动项目。其间,媒体的宣传与炒作俨然塑造了一个个无敌般的存在。然而实际上,车手的参赛选择;赛前的备战训练;比赛中的车队补给、车队战术;平路和爬坡副将对于主将的支持、赛后的恢复等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到车手们的发挥,所以它的团队性不可忽略。
除了知名的GC车手以外,对于二线的GC车手、各车队副将、车队工作人员等鲜有人提及,其实他们的“喜怒哀乐”也值得我们的关注。诸如纪尧姆·马丁这样的二线GC车手,他们在赛场上面对波温埃这样的强敌,如何在主车群中生存、不掉队,如何最大化的保证车队利益和个人利益,这其实是非常有意思的话题,毕竟大家都同为打工人,他们在骑车之余总归也要像我们一样生活。对场内场外的各个环节、车队的各个角色、甚至包括场边的车迷有所了解,才能全观地理解职业公路车这项运动,才能看懂比赛中各种战术的运用和车手的进攻、防守选择,从而能够达到良好的观赛效果。
作为哲学家的纪尧姆·马丁,在哲学上的思考与见解也有其独到的一面。他的《当我们思考时,哲学家在思考什么?——苏格拉底们在环法自行车赛上》一书经王晓园翻译,并于2020年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。全书共分为两个部分,第一部分与漫长的备赛训练相关,第二部分则与21天的环法比赛相关,其中巧妙地穿插了哲学家们的思想,当然还有纪尧姆·马丁自己的所思所想,该书可作为一本有趣的哲学入门书。
本文篇幅有限,仅讨论或转述书中有趣的几点内容,当然也受限于笔者自身专业并非哲学。
首先,第一个引起笔者关注的,便是书中对体育运动历史的小回顾。书中提到,古希腊人创立了竞技比赛,认为身体素质能够代表智力素质,并将这种理想化的人称为kalos kagathos,译为“美而好”的人。这时,古希腊人认为:人是灵魂和身体的统一体,灵魂和身体必然是一致的。而苏格拉底的出现打破了这一模式,逐渐将灵魂与身体分开而论。随后体育运动逐渐没落,发展起起伏伏,而后在19世纪又重新复苏。顾拜旦让古代奥林匹克回归的同时,还创造了运动项目,不过依旧继承身体与灵魂分开的传统,身体的发展要为智力的发展服务,这种贬低身体的传统在现代体育中依旧存在。
为什么说纪尧姆·马丁有趣?就是因为他重新将身体与灵魂联系起来,将体育看作是哲学客体,进行发掘和研究,搭建二者沟通的桥梁。给我们的感觉便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务被他揉捏在一起去讨论,因为它们之间的跨度足够大。实际上,这也是大众对于运动员,普遍存在的一种刻板印象,即他们可能脑袋不太灵活,只需要身体素质拔尖就行。而纪尧姆·马丁本身便是打破这个刻板印象的案例之一。
他深受尼采的影响,并结合自身的职业经历,做了一个有趣的研究。他作为职业车手,能够参加世界最顶尖的公路车运动的比赛,作为普通人,能够拿到哲学博士学位。对于体育竞争,他认为其本质是对抗、打败对手,而非团结所有人。对于这个观点,笔者觉得颇为有趣,大家可在评论区沟通交流。
其次,纪尧姆·马丁在书中交代了他为什么选择成为职业车手,而非听从他人的建议成为哲学家或学者,同时也说明了为什么要写这本书,初衷应归咎于:好玩! 或是为了开心,取悦自己。但真实目的,应是探讨大众看待运动员的方式,包括看待车手的方式,或者也可以说为了给车手们正名。
其三,在书中,有很多哲学家被带入成为教练或车手(称为车哲家),并带有自己鲜明的理论,这也表明了哲学家作为车手的个人性格,纪尧姆·马丁通过论述哲学家之间复杂的理论继承与推翻过程,说明了公路车运动的复杂性。一般分析问题时,我们会循序渐进地深入下去,但往往到了哲学层面,分析的也就差不多了,因为哲学本身具有足够的深度。
事实上,也的确如此,一场大环赛当中,职业车手不仅需要协调与队友之间的关系,还要在主车群当中寻找一定的利益共同者去寻求协作,同时要提防对手的突然进攻或是其他战术,场下要面对记者们的“长枪短炮”以及水平参差不一的问题,这实际是精神层面上的考验。纯粹身体上的考验则是比赛当中的骑行,赛后的恢复,身体的痛苦等等。
为了像机器一样稳定地运行,车手每天的作息和饮食都相对固定。但即使这样,还是有车手在某一天会有状态不好的情况,他们也因此失去一些赛段竞争的机会,或者直接输掉总成绩战线。而赛场上所有的这些,都被纪尧姆·马丁巧妙地与哲学家和他们各自的思想结合起来,最终以这本书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眼前。
总的来说,通过了解纪尧姆·马丁——职业车手和哲学家的双重身份,他在我们头脑中的固有形象焕然一新,虽然他作为GC车手并未登顶,但他依旧选择了这个职业,且在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做了有趣的研究,这些都源于“好玩”的出发点!从这里看出,他亦是一位思想活跃,不受陈规约束的乐子人,谁会不喜欢这样的车手呢?
“好玩”的表面下,也有着严肃的一面,他的写作实际上是在探讨或扭转,车手在大众眼中的固有印象。如果大家对此书感兴趣,不妨试着去阅读,日常骑车时我们也可以进行一番思考,赋予骑车本身更多地意义,从而形成美好的回忆,而不是只为了骑而骑。
出处 : Biketo.com|美骑网
作者 : 伊丽莎白刚
下一篇
已是最新文章